“世界工厂”,你究竟有多少料?(下)

内外兼修,是人才进莞来
04


经济日报
,赞188


2021年东莞本地人口120万、户籍人口279万、常住人口1054万、实际管理人口高峰时可达1400万。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却增加了人才的引进、培育、使用难度。流动性强、替换率高。


如何让这千万人口与东莞相互成就、共生共荣?一句话,要把东莞努力打造成一个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、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、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、美丽可人的绿色城市、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、魅力十足的人文城市。


实现以上目标靠什么?政策暖心、贴心,美好环境和服务让人专心干事、舒心生活、用心工作、安心创业、放心投资、齐心协同。


(一)用人才,动真格的。


为了吸引、留住人才,东莞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。“在不同城市、单位间调动,原单位不同意是常事。说起来让人惊叹,当年我想来东莞工作但调动受阻、档案被卡,东莞竟能为我重新建档、认定身份。”忆往昔,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不禁感慨。


是人才,进莞来。这句口号不仅是东莞盼才、爱才的生动写照,更是东莞吹响“人才强市”的战略号角。


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,大湾区大学已在东莞筹建、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已落户。博士人才流入已达4990余人,全市人才总量达258.4万人,高层次人才18.3万人,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广东省地级市第一。


除了科技人才,东莞还着力打造“技能人才之都”,希望培养一批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。从2019年开始,东莞每年在产业人才队伍中评选一次“莞邑工匠”,市财政对其申报的项目给予20万元资助金、10万元奖励金,获奖者被纳入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库,优先纳入高层次人才范围。记者在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屏幕上看到,“莞邑工匠”被公司员工视为榜样。工匠们生产的设备可以精密到什么程度?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。


(二)无事不扰,乐送“及时雨”。


有事即来,无事不扰,政府懂企业,会服务,这是东莞企业对政府的普遍印象。


“优质企业不是天生的,要培育、呵护,关键时刻为其解决困难。”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玉成说。今年以来,疫情多点散发,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。东莞先后出台了“双统筹实施意见”“企业纾困6条”“进一步纾困27条”等系列政策,涵盖减税降费、减租减负、稳链保供、民生兜底等方面。经测算,此次减免缓返等各类资金共计约540亿元。


如今在一些创业者眼中,东莞的发展潜力已超越一些热点城市。“发展工业互联网,我认为最好的地方有两个,长三角、珠三角,经过审慎反复对比,我最终选择了东莞,它的创业氛围、营商环境最适合我。”年仅40岁的余旸博士已是海外一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,但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,回到东莞,正带领他的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参与重大研究计划,同时,致力于攻克铁轨“把脉”技术难题,在不移动、破坏铁轨的前提下检测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。


“东莞将继续创新政策,比如人才怎么评职称,让用人企业自己说了算。”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周雪萍表示,下一步,将向散裂中子源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、新型研发机构等下放特色人才评价权、职称评审权,同时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、博士后工作站,提升用人单位的自主培育能力。


(三)既富又美,近者悦远者来。


2月末的东莞春意渐浓,记者在茅洲河、华阳湖、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采访时发现,岸绿景美、鱼翔鹭飞,河岸碧道环绕,居民好不惬意。但这些地方却曾污染企业散乱、污水横流、河涌淤堵。


整治茅洲河,市委书记任总指挥现场办公;治理华阳湖,相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,共关停158家污染企业,迁坟2.8万座,清拆畜禽养殖场223个共16.5万平方米。“2020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、广东省第一。”东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谭淦标介绍,东莞市近5年投入超过700亿元,新建污水管网1.3万公里,整治内河涌641条,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。


生态更美了,产业更优了,实力更强了,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了。麻涌镇党委书记谭叙棉欣慰地说,近年来,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麻涌镇,如京东亚洲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、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等;华阳湖景区也成了珠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,每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。


发展的最终落脚点,是以人为中心。“城市发展,第一阶段抓经济,第二阶段拼管理,第三阶段拼文化。”东莞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武一婷说,把人留住,还要通过文化润泽,增强人们对东莞的美誉度、归属感、认同感。


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,实际上是一座文化富矿。作为一个地级市,东莞已拥有53座博物馆,它们或讲述着虎门销烟背后的“吾辈当自强”,或诉说着岭南文化、莞邑文化的绵延流长,或展示着举重、篮球等东莞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拼搏激昂……“围绕博物馆这个载体,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,让更多外来人口了解、认同、扎根东莞。”武一婷说,2021年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累计策划开展活动137项792场次,全年观众超过450万人次。


登上长安镇图书馆的5层,记者仿佛误入“世外桃源”。这里有书法艺术间、茶艺研习厅、心理疗愈室,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会定期来此义务科普。“现在预约要抢的。”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蔡少霞笑称,市民闲暇时来看看书、充充电,通过创新供给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。


立足“双万”新起点,东莞将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,实现制造、科技、人文的美美与共。


与趋势为友,拥抱大湾区竞合新天地
05


经济日报
,赞130


资源的流动从来向优。毗邻港深广三个一线城市,有近水楼台之利,但如影随形的是虹吸。“做得好是左右逢源、两头吃水,做不好是大树底下不长草。”肖亚非说。


在莞深临界处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,一张1978年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:长安镇的青年正在水库起劲地练游泳。为啥练游泳?游往香港寻找机会。当时长安镇流传一首打油诗:青年跑光,田地丢荒,老人心慌,干部难当。


东莞干部难忘当年的辛酸往事,时时鞭策和警示自己。作为全国唯一紧挨三个一线城市的地级市,东莞如何在强大的虹吸力下谋发展?


(一)巧借东风,大树底下好乘凉。


东莞因市场选择而兴,因善抓趋势而起。“珠三角”时代,广州、东莞、深圳、香港四城串成的黄金经济走廊上,东莞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崛起为“世界工厂”。随着陆域视野的“珠三角”变为海域视野的“大湾区”,珠三角九市加上香港、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,城市竞合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,善与趋势为友的东莞人,也在“大树底下”酝酿着新的城市梦想。


从港深引入的科创新风,催生了新的产业。2014年,东莞启动“机器换人”计划,并支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、大疆联合创始人李泽湘在松山湖创办了机器人基地。湾区时代,李泽湘将带着“松山湖”标签的成熟孵化模式输出香港、深圳,撬动整个大湾区的高校、供应链、风投等资源,在该基地平台上批量化复制机器人创业明星。


莞深之间的“双城故事”,演绎出了新的内涵。多年来,东莞在产业链、营商环境等方面紧跟深圳,成为深圳产业外溢首选地,“深圳研发+东莞制造”高度协同,双城间早已是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:华为、OPPO、vivo都横跨两城,“双城族”交通潮汐蔚为壮观,工作日深圳车牌仅在长安镇行驶的就有9万多辆次。


(二)抓住机遇,“小牌”打成“大牌”。


城市竞合,恰如牌局。高校比不过广州、科创比不过深圳,招引大项目的能级更与“老大哥”不可同日而语,没有“王炸”的东莞,如何才能将一手“小牌”串成“大牌”?


一是站上更高平台。华为数万员工为何愿意迁来东莞?东莞为何能与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?只因有了松山湖园区这步“先手棋”。东莞正大魄力、高起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、滨海湾新区、水乡功能区等战略平台厚积成势。


二是紧握一张“底牌”。东莞靠什么在大湾区安身立命、错位竞争?制造是东莞的“底牌”,添上科技底色的制造将成为东莞的“王牌”,东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赵敏说。


三是全面融入湾区。没有机场,东莞却想成为航空枢纽?这并不是痴人说梦。东莞与香港携手突破重重体制机制障碍,打造了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——香港—东莞国际空港中心。“它相当于‘城市候机楼’,使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功能‘前移’,为东莞及周边的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了快捷出海通道,大大提高了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。”项目负责人叶景超表示。


东莞更加坚信:融入大湾区,才有大未来。


(三)扬长补短,“洼地”可望成高地。


“政策要拿走你的,不可怕;市场要带走你的,才要命。”张玉成说,只有拿好一张“底牌”,发力高端核心供应链,实现最充分的融入,才能逐步填平政策、交通、环境各方面“洼地”,彰显东莞在湾区中的价值。


一幅壮丽的大融通图景已铺开:群山阻隔的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间,直线距离7公里的通道正在打通;东莞与深圳等地协同培育的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,奋力朝着世界级跃升;通往广深的轨道交通快速加密,人才流动的“毛细血管”逐渐畅通……


“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基础设施‘硬联通’和规则机制‘软联通’,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,无缝连接广州都市圈,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。”东莞市市长吕成蹊满怀信心地说。


向未来,豪迈走在前
06


经济日报
,赞107


春华秋实,天道酬勤。近些年来,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保持了强劲而良好的发展势头?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,全市上下充满着热气腾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。


——奋楫竞渡的争先精神。“广中龙船,唯东莞最盛”。东莞自古以来就有拼搏奋进的竞技传统,龙舟、举重、游泳、篮球等运动在全国都叫得响。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子奋勇争先的气和劲,东莞敢破敢立、敢闯敢试,一次次抢抓发展的先机。



主办单位:展联系:微信公众号:
东浩兰生会展集团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周郴梅  女士
华南展二维码.jpg
东浩兰生会展(东莞)有限公司电话:86-21-63811316

电邮:zcm@shanghaiexpogroup.com

协办单位:

王冠  先生

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

电话:86-21-63811312

智能网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
电邮:gwang@shanghaiexpogroup.com


石琳蔚  女士


电话:86-21-63811737



电邮:lwshi@shanghaiexpogroup.com



陈相  女士



电话:021-22068385



电邮:xchen@shanghaiexpogroup.com